25
2019
-
03
機械行業從業者該如何發展?中國制造之路該怎么走?
最近幾年總有關于行業之爭的各種聲音:
負面的聲音比較多:
“唉,中國制造已經不行了”
“炒房來錢多快,那群土包子非得去搞什么實業,low逼”
“你給我出出主意,我該投資什么好呢?是朝陽區的地皮呢?還是陸家嘴的樓盤呢?什么?拖拉機!你丫有病吧!”
“我是搞金融的,我一個月的工錢抵得上他們一屋子機械師加起來一年的,你憑什么不嫁給我”
而正面的聲音: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
“……別的沒有了……”
關于制造業該何去何從我是沒有能力去妄加揣測的,制造業又是一個相當廣泛的概念,包括關系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與尖端科技的技術前沿。身為一個將來從事這一行業的新手機械師,倒是可以簡單就自己所了解的內容重點是機械工業,談談淺層次的看法。
機械工業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了,從農耕社會早期的簡單農具,再到后來的應用于農業灌溉的牛轉翻車,磨面的風車等等;到了近代,蒸汽機的到來誕生了機器制造業,從此各種經典機械開始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到今天幾乎已經遍布整個人類社會的每個角落。新的世紀會有新的命題:一個已經發展千年的行業在新世紀又會有怎樣路去走?這事只有上帝才知道。
01
機械行業現狀如何
中國的機械業整體層次較低。我們可以從機械設計與機械制造兩個方面來討論。
先談設計,什么是設計?
憑空設計出一個之前從未有過的機構嗎?別傻了,這個行業已經發展了幾千年,成千上萬種機械結構曾經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盡管有的知名度普及率高,而有的卻比較冷門只適用于部分特殊機構,有些因為種種原因還只呈現在圖紙上,并未見于眾人。目前設計所用的設計元素都是前人發現的,做設計是不同結構的排列組合,盡管尺寸參數不盡相同,但原理是相通的。對于設計我的理解是:“根據生產需要去排列組合已經技術成熟的各種機構,調整各項參數以滿足生產需要、機械的可靠性以及生產成本等指標。”
那現階段的設計呢?
更多企業奉行的是拿來主義,國內更是有海量的專業做逆向的團隊,乙抄甲的,丙抄乙的。我們可以完美的復制出尺寸的大小,但尺寸從何而來卻不得而知,自然談不上產品迭代升級,而且材料、熱處理、裝配工藝都是抄不來的。
比較有代表性的打臉事件是過年的時候國人在日本瘋狂采購的事件,大過年的一大家伙人不好好在家蒸年糕,非要跑到島國去搶什么電飯煲,當然,島國的電飯煲的確是質量過硬、性能優良。國內做電飯煲的企業百千家,但很少有人真正懂得什么才是電飯煲,鍋膽的材料、厚度、曲面形狀,加熱方案的選擇,針對不同品類大米的溫度與時間的關系曲線等等,這每一個細節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慢慢打磨,沒人知道在電飯煲上市之前研發人員蒸壞了多少米,模具師傅開了多少套內膽模具,在電飯煲量產之前又在細節做過哪些調整。想把這些細節上的打磨抄過來絕不是件簡單的事。想讓自己擁有讓人為之瘋狂的產品,還是先踏踏實實跟工程師一起瘋狂地搞技術吧。
而最會這么玩的是誰呢?有一種邪教叫做索尼大法好。
雖然現在有相當多的人在唱衰索尼,但圈內的人都懂得,一門心思打造優秀產品的企業并不是一群不懂制造業的門外漢可以妄加評論的,技術至上的企業也并不是那么容易消亡的,想要消亡只有一條,那就是它的技術路線已經偏離了歷史的潮流,它的技術不再實用,產品失去普世價值,比如柯達。只要索尼依然走在技術的最前沿,那么它就永遠不可能被淘汰。
02
再來談談制造,怎么去看中國制造?
很多機械圈的人從來都瞧不起中國制造,張口閉口德國制造、日本制造,把高精尖的工藝當做信仰去膜拜,對更普遍的非自動化機械生產、亂糟糟臟兮兮的車間不屑一顧。但現實不光有詩和遠方,更多的是眼前的茍且。宏觀上看,沒必要崇拜超高精度、超大型、超復雜的制造工藝,也沒必要因為粗放低精度的生產制造而妄自菲薄,其實這完全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兩者互為補充,構成整個的產業。
先來說層次低的,其實整個行業需要并不都是高精尖的部件,更多的是普通材料普通工藝低精度的部件,這是成本與技術壁壘選擇的結果,越是普通越是簡單的東西成本自然容易降下來,低成本的產品自然就更具價格優勢,沒有技術壁壘可以讓更多的人進入這一領域,充分的競爭更利于產品迭代與價格降低。
但如何才能使產品更具價格優勢?
大多數國內企業的做法非常簡單粗暴:
一、降低單位產品利潤,擴大生產規模,薄利多銷。瞧一瞧看一看了啊,只要998,只要998,便宜帶回家。
二、壓榨工人的剩余勞動價值。我們不是在加班,我們是在弘揚艱苦奮斗的精神。
三、更換成本更低的材料與工藝,粗制濫造。詳情請見萬能的某寶,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
四、以上幾種并用。
我也經歷過幾個小型的作坊式企業,幾十人或者百余人的工人規模,簡單粗暴的設計與生產,或者說根本談不上設計,直接用現成的圖紙與解決方案,更甚至沒有技術組的員工,只是定期請技術人員整理圖紙,進行簡單的技術指導。粗糙而又大眾化的產品,對品質控制毫無概念,產品能用就行,不能用湊合著用也行。低的可憐的利潤與工人的工錢。我在實習的時候偶爾跟同事閑聊幾句,老師傅就會語重心長地說:“小馬啊,以后去大企業,見見世面,學學他們正規的流程,不要走我們的野路啊。”老師傅的話是誠意滿滿的,而作為晚輩我的心情是復雜的,我該何去何從?
國外優秀企業的做法:
一、大力投入基礎設施,使用先進的生產線,提高效率與人均生產率。我一個人干你們七個人的活,拿你五倍的工錢,你羨慕嫉妒個卵咧。
二、加大研發力度,進一步在細節降低成本或者提高產品的溢價空間。雖然我成本低,但我賣的貴啊。
三、我們賣的不是產品,我們賣的是品味,是情懷。什么偉大的產品只有一個鍵。
巨大的差距擺在面前,長此以往,中國制造的利潤會越來越低,低層次競爭越來越激烈,競爭越激烈生產商就越在產品上做手腳,產品的品牌效應與溢價空間就漸漸不在存在,銷量與利潤就更會降低。這樣就陷入一個邁向倒閉與破產的死循環。溫州東莞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大量倒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靠制度與人口紅利過逍遙日子的情景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就連政府都在天天呼吁轉資源要素驅動為技術創新驅動。怎樣才能跳出這個死局?
做個改變?不改變意味著等死,改變意味著有極大的概率死的更快,但也有極小的概率就此脫胎換骨生存下來。拿出滿滿的誠意去搞產品,而不是談利潤,談銷量。很多的產品并沒有多高的技術含量,可以說門檻很低,但誠意之作卻并不是很多,就算是抄,也沒抄到重點,師夷長技以制夷這句話的重點在“長技”,更多的人只是在“師夷”。某國產品牌的果汁機引領美帝市場,甚是欣慰。一門心思搞技術,痛定思痛,活下來并做大做強的先例有嗎?有一種CEO叫任正非,他的團隊叫華為。當然,產品的技術升級與細節打磨需要時間的沉淀,華為這樣的公司也不會突然就變出來,或許是3-5年,也有可能是5-10年。
再來談層次高的,記得之前看過兩部非常經典的紀錄片,一部是國產的《大國重器》,另一部叫《揭秘尖端工程》,兩部片子的對比就可以明顯的感覺到國內與國外在尖端制造領域的差距,大國重器只在于大,并不能很好地體現高精尖,最能體現工業基礎的航空發動機、潛艇螺旋槳、飛機機翼等等遠不是以現在的國內工業水準可以完成的,這涉及材料科學、精密制造、高端裝配等等。
這些東西或許離我們有點遠,但生活中的也有體現我國工業基礎差的例子,比如圓珠筆的筆尖,基本全靠進口,雖然近幾年有國產的優質筆尖,但也是用國外的機器,進口的鋼材。國產的軸承尤其是精密軸承,哈瓦洛的軸承還是沒法跟國際一流相比。還有步進電機、減速機、汽車發動機、高端刀具等等。
令人欣慰的是現在國內也在拼命追趕國際一流的腳步,沈陽機床花了十二年的時間打造出了還說得過去的國產精密機床,尤其是工控機的軟件系統,已經是國際先進的水準;中國也是最早實現高鐵大規模運營的國家,并且現在在全球推廣自己的高鐵標準,雖然部分核心部件和部分生產核心部件的機床依賴國外,但高鐵技術的自主化以及大部分部件的國產化這已經是巨大的進步,日本制造剛起步時也是粗制濫造與低端廉價,而三十年后日本制造已經是精益求精的代名詞,尖端技術與優良產品是需要時間去沉淀的,我也始終對中國未來的尖端制造業充滿信心。
記得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段子:“你們這群人都說中國多low多low,跟日本比怎樣怎樣,跟德國比怎樣怎樣,你們搞清楚狀況唉,這是我大天朝一個人在單挑全世界好不好,想想都覺得身為一個中國人好自豪。”有與天下人爭先的魄力想想也是沒誰了,中國在不久的將來會復興會騰飛嗎?其實它已經在騰飛了。
現在的整個行業的境況確實有點不容樂觀,過去的十幾年機械工業有些人過的太滋潤了,一個毫無專業素養的小業務員就可以整幾臺機器搞產品,還小賺了一筆,但這批人一定會被即將涌來的大浪淘汰掉。但這是個機遇,每次的變革都是在面對尖銳矛盾的時候。雛鳥的羽翼在漸漸豐滿,強風也即將到來,頂得住,就會一飛沖天。
03
結合現有信息,做幾個預言
未來的機械工業一定會是贏家通吃的局面,機械工業也一定會擺脫諸侯紛爭的局面,會有幾個巨頭誕生形成鼎立之勢而又互為補充。腦補不出畫面嗎?不妨看看互聯網圈的BAT。
會有幾十家或者上百家小而美的獨角獸成為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這些小企業會在某個小的領域做到極致,可能是做電池的,也可能是賣錘子的,甚至可能是攤煎餅果子的。
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會越來越少,因為人均生產率跟效率會越來越高,工業4.0的戰火已經燒過來了,現在大量依靠人工的車間將來會被日漸成熟的工業機器人甚至弱人工智能所取代,像柔性機械臂這么變態的物種都馬上要出現在車間里。富士康的百萬機器人計劃,中國工業2.2的提出都在昭示著這一點?;蛟S在將來的某一天車間里會出現這樣的對話:“嗨,小伙子,最近干得怎么樣?”“哦,boss,一切正常,我只是幾個月沒見到活人了”。所以國家并不會出現勞動力短缺的問題,相反,有相當一批人要下崗,轉型到第三產業,但誰知道拉面師傅、新聞編輯、快遞小哥等等會不會被機器人取代呢?我猜想在未來的機械圈可能會流傳這樣的一句話:“沒有什么事情是機器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造一臺。”
先進的互聯網工具會加速這個行業的騰飛。各種設計平臺的建立強調了人的價值,一部分設計會簡潔迅速地在互聯網上完成,而不必走傳統的低效率低質量的老路,當然,還是有相當一部分設計是不適用的?;ヂ摼W也讓企業間的協作更加緊密,一個小團隊就有可能完成復雜產品的生產設計,在這期間是大量的外部協同,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干。云計算的普及也為企業提供方便,企業可以以比較低的價格獲取專業的分析服務,而不必花大價錢去購買分析套件。大數據平臺的廣泛應用也可以為企業提供極具價值的信息,使企業可以精準的調節生產,制定更有力的營銷方案。
農業裝備與食品機械會是下一個大蛋糕,但想分一塊這個蛋糕并不見得很容易,這兩個行業還是有一定的技術壁壘,而且這也需要國內的材料科學與物料學有長足的發展,并且實際應用到產品設計上。所以至少短時間內還掀不起瓜分的風潮,但相信5-10年內,會有技術過硬,資金雄厚的巨頭們去重新定義國產農業裝備與食品機械,中國的農業裝備與食品機械也不會再與世界一流產品有太大的差距。未來的巨頭會是現在的這些大企業嗎?并不是,但一定會是年輕有激情有想法的團隊。
04
機械行業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
現在的機械工業有三種人稱得上人才:
一、工藝精湛的技術工人
在一線工作了十幾年或者幾十年,有豐富的設計與制造經驗,能較好的應對工作中的問題,熟悉各種標準圖紙與主流機械,可以按部就班的完成中規中矩的設計。但并不是很懂力學理論,大多數人不能熟練使用三維建模、有限元分析等先進的設計工具。
二、理論扎實,會用先進工具的新人
新人的優點在于用力學與數學的思維去看待每一個設計,會使用先進的建模與有限元分析的工具,工作效率比老一輩的工程師要高得多,創意也更加豐富,但對機械制造的認識并不深刻,缺乏對基礎機床的應用實踐,這樣做出的設計可能并不適合實際的生產。但隨著工作閱歷的增長,技術水平會越來越高,設計也會越來越純熟。他們會是中國未來機械工業的中堅力量。
三、兩者兼得的人
年輕人的路該怎么走?
就個人成長而言,首先成為第二種人才,潛心修煉,漸漸成為第三種人才。
就細分行業而言,我們可以把制造業按照技術壁壘的高低簡單分為五個領域A、B、C、D、E。航空航天、精密機床等屬于A領域,汽車制造、鐘表機芯等屬于B領域,農業裝備、工程機械、食品機械等屬于C領域,家用電器、電子裝配等屬于D領域,低精度零部件制造、服裝生產等屬于E領域。
A領域的世界就交給一流大學的一流學生去探索就好了,身為一個并不優秀并且搞農業裝備出身的機械新人,并沒有涉足A領域的打算,有志青年也不一定非要抱著要顛覆整個產業的雄心壯志,我沒有信心去改變世界,但是去重新定義豆漿機、煎餅果子之類的我倒是很有興趣。技術向下兼容但不向上兼容,高端的技術可以向下傳導到低端的產品。不妨去看看A領域的世界,去B領域的世界轉轉,最后投身C領域。
相關新聞
2019-11-25
2020-10-25
2020-09-30
2020-08-11
2020-04-20
2019-12-23

- 在線客服
客服熱線
客服熱線
15907923588
關注我們
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 返回頂部